这里是广州市黄埔区长洲装饰公司行业领头羊金牛装饰公司网站栏目内容页
今年年底点火1条生产线
    近年来,建陶产业在全国攻城略地,疯狂扩张,各地轰轰烈烈地建设瓷都的声音更是此起彼伏。
       根据陶瓷信息报陶瓷长征全国陶瓷砖产能调查组获得的信息,截至目前,除北京、天津外,全国各省、自治区都有陶瓷建设产业。
       然而,与以往的快速发展趋势不同,自今年下半年以来,整个行业似乎从高潮跌至低谷:新陶瓷产区建设步伐明显放缓,甚至停滞;旧产区生活不容易,企业面临产品仓库,生产线关闭,部分企业甚至直接关闭;终端市场困难,传统的金九银十大多以铜九铁十 惨淡结束……
       这一切,让一路热情奔跑的建陶行业感到阵阵寒意。
       湖北某陶瓷企业待产生产线。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陶瓷产区受环境影响,不少企业停窑停产,不少新建企业投产计划不得不反复推迟。
        停滞不前的工业园区
       10月底,安徽萧县提前感受到了初冬的气息。
       走下311国道,沿着一条宽阔崭新的沥青路不远。一个新建的工厂孤独地矗立着,门口没有工厂名称。在这么大的庭院里,一个工厂已经建立了一个框架,地上杂草丛生,另一个已经建成的工厂是安静的,很少有人进出。值班门卫表示,该公司名为正冠陶瓷,已在萧县定居两年多,但不知道生产线何时点火。
       我们努力在今年年底点火一条生产线。该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最初计划在今年10月点火,由于财务压力和市场环境的影响,生产时间不得不推进。
        据了解,2009年10月,正冠陶瓷入驻萧县陶瓷工业园,占地2600多亩,总投资20多亿元,规划建设30条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是中部地区最大的集抛光、仿古、瓷器、内墙、外墙为一体的陶瓷企业。预计年销售额将超过60亿元,地方政府财税收入将超过5亿元。围绕整个企业的日常生产、采矿、物流、服务等配套设施,可解决5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如此大手笔,在建陶行业内并不多见。该企业不但被誉为当地的“明星企业”,也引起了陶瓷业界的多方关注。正因为如此,正冠陶瓷受到了安徽省的高度重视,被列入安徽省“861”行动计划。
       负责人介绍,正冠陶瓷计划首期投资3亿、4条生产线,2011年10月竣工投产,2012年下半年第二期6条生产线竣工投产。预计到2013年左右,30条生产线全部竣工投产。
       现在受金融市场监管的影响,企业最初1.41亿元的银行贷款无法融资,企业点火时间一再推迟。负责人承认,现在已经投资了2亿元,所有的运营资金只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力量。不仅如此,更不可避免的是,今年陶瓷行业环境继续低迷,使企业的生产计划更糟。
       “发展速度确实有点慢。”10月27日,萧县招商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受到市场行情低迷等多方面的影响,今年,前来萧县考察的建陶企业很多,但真正落实投资的却很少。
       事实上,早在2008年,萧县就提出了通过大力发展建筑陶瓷产业实现工业强县的愿景。2009年,建筑陶瓷产业被列为重点支柱产业。
       根据《安徽省萧县陶瓷产业发展战略思路》,安徽省委、省政府批准在萧县原陶瓷产业园的基础上建设安徽陶瓷产业园,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示范项目,享受皖发201010号文件中的优惠政策。新公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生产区7平方公里,物流区和批发市场3 平方公里。
       根据萧县政府的规划,安徽陶瓷工业园区的规模将在5年内扩大到占地面积1万亩以上,并在5年内建设100~150 建筑陶瓷生产线,30~40陶瓷生产企业(包括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常陶瓷)进入园区,实现相关产业总产值700亿元~8001亿元将安徽陶瓷产业园建设成皖江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10年后(至2020年),陶瓷产业园规模扩大到占地1.4万亩以上150~200在建筑陶瓷生产线上,有5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包括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常陶瓷)进入园区,实现相关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和中国中部的大型陶瓷生产基地。
       当地知情人士透露,萧县公开进入陶瓷行业,宣布其宏伟规划,吸引了全国陶瓷产区的关注,被称为陶瓷产区黑马,特别是山东临沂、河南黄色陶瓷产区甚至一度紧张,临沂陶瓷行业主要负责人曾认为临沂产区未来将受到萧县的巨大威胁。
       然而,目前,这些担忧似乎是多余的。据了解,萧县只有2家陶瓷企业(1条西瓦生产线和1条地砖生产线)投产。
       现在县里基本不提(陶瓷建设产业)。当地人说。
        集体入冬
       其实安徽萧县并不是唯一一个生活不舒服的人。
       早在2006年左右就喊出了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建设100条陶瓷及配套生产线,,实现产值100多亿元,利税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安置就业3万多人,打造三峡最大的建筑陶瓷产业基地的口号
       今年下半年以来,关于当阳企业停窑、爆仓、债务危机甚至濒临破产的消息屡见不鲜造三峡瓷都的宏伟目标并不容易。
       属于湖北新瓷之都习水,形势也不乐观,今年下半年陶瓷行业几乎没有进展;广西藤县从8月初开始遇到严格的电力限制,大多数陶瓷企业关闭,每个企业最多只有一条生产线;11月初,江西高安也因库存压力大规模停产……
       事实上,新产区并不容易,老产区也在困境中蹒跚前行。
       河北高邑陶瓷建设产业发芽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被确定为改善县经济的主导产业。政府专注于财政、物质资源和人力,并制定了一系列电力、土地、信贷和税收征收优惠政策。
       早在2006年十一五开始,石家庄市政府(高邑属石家庄市辖县)就指出,建筑陶瓷产业是高邑的第一个县产业,石家庄的十一五规划也将其列为全市十大重点产业集群之一。
       高峰时段,在高邑222平方公里的县区,有82家陶瓷企业(2008年高邑县官方公布的数据)。然而,根据本报陶瓷长征调查组的实地调查,到目前为止,高邑县只有24家企业仍在正常生产,其余数十家企业在过去两三年中相继死亡。然而,今年有更多的死亡 。
       有关人士表示,企业自身原因存在,但更多的是由当前的环境因素造成的。
       不仅如此,对于目前仍在生产的24家企业来说,他们大多陷入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极不稳定、档次低、盈利能力差等诸多困境。
       10月29日,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一家陶瓷建筑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淄博已有多家陶瓷建筑企业直接关闭放假,停止生产的企业更为普遍。负责人介绍, 9月和10月是陶瓷建筑行业的传统销售季节,然而,在周边新陶瓷产区的围攻下,虽然淄博在国内其他产区之前已经进行了价格战,但仍没有优势,年底可能会迎来更大一轮的生产停止浪潮。
       在负责人看来,2009年,淄博发布了《淄博建筑陶瓷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 年)》,三年后,淄博陶瓷生产能力将从目前(2009年)12亿平方米控制到7亿平方米以内,即产能减半。今年是最后一个关键的一年。在当前有利市场的帮助下,行政管理人员加快了淄博产区陶瓷企业的关闭和整合。这位官员说。
       不仅如此,四川夹江、福建晋江等老产区也面临库存、停窑、资金短缺等问题。
       根据陶瓷长征调查组的调查,泛佛山作为中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包括佛山、清远、肇庆、江门),现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生产线停产。记者最近在采访佛山许多知名陶瓷企业的销售负责人时,无一例外地表示:销售市场不乐观,业绩急剧下降,压力巨大。
        疯狂的代价
       相关行业专家表示,今年国内大部分陶瓷建筑企业销售下滑。自下半年以来,今年下半年以来,主要陶瓷建筑产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窑兴产区甚至出现了企业撤资的现象。
       有关业内专家表示,目前行业正面临着内忧外困的处境:国内新老产区“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数不胜数”,产区与产区之间无论是产品还是销售市场、目标客户,无一不大面积吻合,这就造成了产区与产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倾轧”,抄袭模仿、价格战、“互挖墙角”等恶性竞争层出不穷;国外,随着欧盟、韩国、阿根廷、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越来越多对华瓷砖反倾销事件,对华出口瓷砖征收重税,靠出口谋取利润的企业也将更加举步维艰。
       这是疯狂的代价。
       放眼全国,近年来,湖南岳阳、衡阳、湖北当阳、奇春、广西藤县、贺州、江西高安、丰城、河南内黄、鹤壁、宁夏中后卫、甘肃白银、内蒙古鄂尔多斯、辽宁法库等大大小小的产区近年来迅速崛起,陶瓷产业园遍地开花。
       事实上,2006年以前,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基本上是三山一海夹两江的格局
       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产量为43亿平方米,当时全国产量超过80%。然而,2006年以后,中国陶瓷建设产业发展前所未有,连续四年增长两位数。到2009年,全国产量已超过64亿平方米,增长近50%。
       2010年,全国产量继续飙升,超过75亿平方米,比2009年增长近18%。此外,在过去的10个月里,与同期相比,全国产量继续增长。
       这是一组惊人的数据。
       据本报陶瓷长征全国陶瓷砖报道根据产能调查组获得的信息,截至目前,除北京、天津外,全国各省、自治区都有陶瓷建设产业。巨大的产能充斥着各个产区,产能过剩的后果日益突出。
        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的一组数据,在建筑卫生陶瓷领域,陶瓷企业总资产约5000亿元,占世界建筑陶瓷产量的三分之二。
       无疑,在世界建筑陶瓷产业领域,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将长期占据领先地位。
       但现在,它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苗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困难,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增加。2011年上半年,受政府宏观调控和后金融危机影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陶瓷销量下降约30%。特别是房地产对国内陶瓷市场的销售影响显著,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增长动力不足等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使得出口企业不敢接长订单,只能做短期保守计划。
       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洪分析,中国陶瓷行业应利用2008年金融危机实现陶瓷行业结构调整和整体升级,但由于政府拯救市场,没有充分利用全球金融危机调整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步伐,这也是陶瓷行业现状的重要原因。他分析说,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和充分竞争的最终结果是过剩,过剩必须是重组和重组。目前,虽然许多陶瓷企业叹息形势严峻,但也有许多陶瓷企业计划上新线,许多陶瓷企业正在准备下一轮并购。
       也有业内专家表示,中国陶瓷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但一般来说,产品等级较低。与国内建筑陶瓷生产规模相比,意大利博洛尼亚等国外陶瓷生产规模不如中国,但博洛尼亚陶瓷企业生活良性,产品价格一般远高于国内陶瓷。主要原因是其大部分生产高档陶瓷,而中国主要是中低档陶瓷。
       此外,大多数国内陶瓷企业知名度不高,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立研发能力,大多依靠剽窃、模仿,在品牌宣传、产品配套等方面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产业链完整,许多企业依靠低价竞争赢得市场。
       无论如何,如何健康可持续地发展陶瓷行业已经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苗斌介绍,国内陶瓷企业一年消耗约2亿吨陶瓷原料,燃烧4000亿吨煤炭,但近年来原材料和煤炭价格上涨,节能减排势在必行,缺乏创新导致的产品同质化也是陶瓷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他认为,未来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必须加快发展模式的转变,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合理布局。此外,要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生产个性化、艺术化、功能化的陶瓷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开辟新的营销模式。